我自幼喜爱篆刻艺术,惜拜师无门,故搜求上至秦汉、下到明清诸多印谱,用以摹刻学习。初次见水先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当时因工作调动去了太原市碑林公园,在时任公园主任赵贤正先生的提点下,经由曹秀敏女士引荐,前往拜访了水先生。
那是在冬日一个周末的上午,没有什么特殊的仪式,我怀揣一本自己的篆刻作品集,几方较为满意的印章,在一种紧张又期待的心情支配下,来到相约的典膳所那栋临街的小楼,叩响了水家的房门。一位和蔼亲切的阿姨开门迎道:丫头来啦,这就是小刘吧,快进来。那种家人般的感觉就此伴随着我出入这道门近三十年。进入书房,满头银发略显清癯的先生从书桌后走出来邀我落座,他自己很随意的坐在书桌旁。没有过多的客套,简单的问了些我学习的经历之后,便拿起我的带来的作品认真的看起来。我忐忑地望着先生良久,先生放下手中的印章,与我说到,你要多看书,多练习写字,先从峄山碑开始。要多摹刻汉印的精品,对把不准的字要看查阅工具书进行核对。他说治学一定要严谨,言论需有出处,如有误,则会以讹传讹,贻误后人。说罢,走到书案后提笔写下几个小篆部首后,让我临摹,同时在旁教授提笔运笔的方法。随后取出他特有的篆刻刀,拿起一方章料刻了几笔,讲解用刀之法及技巧。像在教小学生般先示范,再让我练习,然后在评论得失对错。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,在告辞出门时先生一再叮嘱要多写字,多练习,不要急于创作,每次过来要把写的字,练习刻的印章都带上。
在之后多年学习过程中,先生于我亦师亦父,学业上的教导,生活上关怀无所不至。先生为艺特别强调人品,经常说学书法也好、学篆刻也好,一定要把路子走正。在学术要钻研,多学传统的、名家的作品,要博采古今艺,广取中外长,要把眼光放远,不要争名逐利、随意跟风,把路子走歪了。要认真摸索书法的方向,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来创新。师古不泥古,学洋莫崇洋。作印无浑厚的书法基础终难脱俗,而作书如不知字学,只去探索笔墨技法,终归于俗格。年轻的时候一定不要耽误大好时光,要刻苦研习,勤于动手与动脑,等到年长的时候就来不及了。谆谆教诲言犹在耳。正如先生曾作的《篆刻启蒙歌》,歌中曰:“篆刻虽小技,学问渊源深。技法虽重要,人品是灵魂。青主论书法,作字先作人。印章岂例外,高风出高门。养成浩然气,出手自不庸。劝君多读书,劝君重操行。胸怀为祖国,有志事竟成。后来应居上,力争攀高峰”。可惜我有负先生之教导,无所成就,常常自愧不已。
师者匠心,止于至善,师者如光,微以致远。先生一生沉潜守真,远离嚣哗浮掠,不落尘俗,其隽雅典正的艺品人品,为同道为后辈所景仰。如今,先生已去,吾辈当扬其志,继其学以慰之。
学生刘永权谨记
2022年6月
作者:刘永权 1970年生于太原,自幼喜爱书法篆刻,92年师从水既生先生学习书法篆刻,作品参加过多次省市展览,曾于太原晚报等发表作品。现就职太原市园林局为园林工程师,高级工艺美术师。